雲臺之峰,居黃河之堤,依太行之脈,阻斷南北交通。假以愚公之志,擇其峰脈而斷之,不僅使其通南北,則其山麓人家盡顯於世。峰斷處名曰“回頭山”。相傳,進則許以願,退而回視之則願遂,其靈否未嘗試也。
臨近觀之,其門如牌,峰如屏,岩如頁,溪如鏡,內藏深莠於其中,其階依勢而願景村 退款鑿,人行其上,至彎處,遙可首尾相應,其險要處級窄壑深,以石做欄狀護之,灘淺處只見亂石之狀,不見磞雲之舉。
一庫水,謂之曰“清天河”,冠之以“三峽”之稱。觀其水,色如翡翠,依其山勢靜臥於穀底之中,泛舟其上,觀其兩岸怪石之形,或如人狀;或如虎形,或鷹隼,或蛙鳴,即以事故以托之,以留其念。
靠岸,沿級而行,依山傍水,賞魚觀峰,尋至水源,遇一佛像於岩壁,高八百,寬餘丈,疑似九霄降羅漢,又如泉臺冒金剛。
即歸處,亦始處,有一峽谷,俯而視之,深不可測,遂繞級而行,其陡狀若垂懸而下,私怯之,若失足dermes 投訴而墮則不可複還也。乃援索而下,至絕壁,鑿一隧道於半腰,以欄護之。
人行其中,頭可觸其頂,觀其石色,皆緋紅,質堅硬。對面岩頁處有水層層瀝出,若雨、若霧濁於青苔之上;偶有小柏探懸於絕壁之中,伸枝展柯,似若迎賓之舉。
其穀底之水,不若以前之靜,極動,聲勢浩然,轉而視之,乃一瀑現於前,雖不及九天銀河之勁,亦具李白三千之勢,轟然而落,其聲若驚濤拍岸,順岩而下,遇潭而息,擇勢而流。
思此水,其質陰柔,遇堅石不畏其阻;遇山高不畏其險;或盤旋而下,或磞然而碎,尚轟然有聲,不墮其志,不改初終。為人者,多不若此水者也。
至暮,拾級而上,至峰頂,暮靄沉沉,觀其峰,雖不及泰山之巍、華山之險,亦具黃山之秀、物業按揭峨眉之奇。其水雖不及江河之廣,也具百川之韻,納天地之靈。日落處,雲霞輝映,峰若雲臺,大有蓬萊之風,始悟山之得名。